管理人简介

我的照片
Kluang, Johor, Malaysia
◙电话:019-7749833(罗南泉(阿宝)师傅), 012-7116833(罗冠宇师傅) ◙地址:45, Jalan 1/5, Taman Fajar 2, 86000 Kluang, Johor. ◙面簿专页:萬豐壇.万丰坛.Wanfengtan ◙承办各类客家式的传统宗教仪式,包括打斋、做功德、拾金捡骨、中元普渡。愿与您缘结善根。

前言

客家人原是中国北方的居民,但自秦代开始,连年的战乱、北方外族的侵扰、天灾瘟疫,迫使客家人放弃北方的家园,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地往南方迁徙。而他们最终的落脚处,便是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地的广东地区。因为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,客家人遭受到广东原住民的卑视与排挤,被迫走入当地的偏远山区,开辟耕地,建屋造舍,形成大埔、梅县、惠州、陆丰、海丰、惠阳、河婆等客家人聚落。而长年迁徙的沧桑,历练了客家人刻苦耐劳的个性,也酝酿了客家人在各方面独树一帜的文化。例如饮食文化中的擂茶、酿豆腐;音乐文化中的山歌、刘三姐;宗教文化,便是我们:客家师公。

我们被俗称为喃摩老、师公[福建话念塞冈,客话演化成“塞工”],而正统的名称,其实是佛教香花派僧人,简称“香花僧”。只是说这个名称比较学术性,且在新马一带较少使用,所以日常上较少听到这个词汇。相反的,我们常被统称为道士,因为新马一代的殡葬业者,为了区分我们和提供诵经服务的出家法师,便简单地将我们归类成了道士。

我们的身份就像神明、鬼魂的传话人,将事主的请求、托付传达给他们。负责的工作包括了打斋、安神、安祖先、拾金迁葬、农历七月普度、冥婚、为先人追修功德、庙会神诞、婚嫁择日等。然而,这个工作讲求的却不仅仅是对宗教的认识和热诚;也必须对中国历史、文化、民俗传统、禁忌有基本的认识。此外,从业者也要有不错的记忆力,因为我们所唱的经文、曲调都必须记在脑海中,唱错了不仅是对神明、鬼魂的不敬,也是对事主的辜负。所以音感也是从业者必须具有的,因为我们唱、吹、打的曲调没有乐谱记载,不仅要用脑去记不同的调子与节奏,也要自己进行变换和调整。对笔者而言,这是工作中最具挑战的地方。

由于我们在日常上、仪式上膜拜着佛教的三宝佛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音菩萨等神祗,却也身披道教的道袍,符章,膜拜道教的神明;因此曾有不少人询问笔者,我们到底是佛教还是道教的?

这得先从历史的渊源说起了。公元一世纪初,佛教(释教)由印度传入了中国,但当时的中国依然以儒教(儒家思想)、道教为宗教主轴。佛教本身也意识到如果一直秉持印度色彩,在中国不能有太大的发展。所以一再的改进自己的色彩,把经文翻译成中文,把佛像的造型中国化,因此慢慢地融入了中国社会。但佛教的传入,反而使中国宗教间的斗争越演越烈;由原本的儒教与道教相争,变成了释、儒、道三教相争的局面。然而,就在这一千多年的交流与摩擦中,三大宗教间出现了裂缝、也出现了接口;因而开始出现了一些拥有三家色彩的教派。但基于当时中国政治不稳定、社会纷乱,这种三教相融的风气一直无法普及。此外,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下,存在着政教合一的现象,宗教的发展有赖于政治机构的支持;缺乏了政治机构的支持,这些教派终究只能原地踏步,不能有太大的发展。

时至明朝,明太祖朱元璋从蒙古人手中收回满目疮痍的中国,成了中国的统治者。而在他参与抗元活动前,曾在寺院里当过一段时期的僧人。当时正值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斗争最激烈的元朝。[蒙古人入主中原后,介入中国的宗教纠纷,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宗教间的交流,实际上是加剧中国的宗教斗争,借以分化中国社会,方便他们对中国的统治。最终,蒙古人选择了佛教作为国教,给予佛教大量的政治与经济利益,却也种下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严重的地位分歧。]这段经历,让他深知三教之间的共同点与及不必要的争端,也让他见识了这种斗争的毫无意义。因为在他入庙为僧的时候,蒙古人在中国的势力已是日落西山,加上天灾、叛乱,佛教从蒙古人手中获得的经济支持越来越少,许多佛教庙宇因此倒闭、僧人逃窜。他进庙当僧人本是为了苟且偷生,但庙里已是自身难保,最终他也被逼拿起武器,以求生存。他感觉到佛教没有因为国教的地位受到保护,反而落得树倒猢狲散的地步;这种竞争,其实毫无意义的。因为他的这段人生经历;他称帝后,不再采取偏袒、沉迷某一宗教的政策(如汉朝崇尚儒教、唐朝、宋朝崇尚道教、元朝崇尚佛教;在经济上给予它们大量资助);并主张把三教合并成一个源流,以便更好地融入民间,减少人们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与纠纷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

一些民间的宗教组织为了响应了他的号召,便将三教的神祗以同庙的方式来供奉,因而产生了一些兼容佛教、道教与儒家思想的教派,也产生了一个综合佛教、道教与儒家思想的信仰:民间信仰。由于这种信仰的模式更为简单,也没有复杂的教义,使它比其他宗教更好的流入民间,因此被一些学者命名为民间信仰。也因为这些教派,以及这支信仰的普及,中国的三大宗教步入了和谐发展的时代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《西游记》,便在这个时代成书,所以内容上兼具了佛教与道教的华丽色彩。

我们客家香花僧隶属的便是其中的一个教派,所以仪式上、经文上、服装上涵盖了佛教、道教与儒家思想的色彩。例如:我们的服装上就有道教的道袍、道帽、佛教的袈裟、五佛冠;法器上就有佛教的木鱼、铜钵、道教的符张、圣杯;仪式上,则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,并以道中有佛,佛中有道的形式呈现。然而,我们并不受佛教的清规戒律所管制;因此我们在学术上也被称为仪式佛教。所以相较于佛教中的哲学思想,我们较为着重于呈现佛教的各种仪式。此外,广东、潮州师公也隶属这类教派,所以同样具有这种三教共存的色彩;因此,在各方面上,都和我们客家有异曲同工的地方。

不过,可惜的是,明代之后中国政治进入了长期的纷乱状态;使中国社会的人文发展停滞,也严重破坏了这些长期建立的宗教文化。所幸,这些宗教文化在这之前已被南来先辈带至本土,成为华裔的主流信仰文化,并在此发扬光大,成为凝聚华社的一股力量;因而我们还有机会考究这些文化。

然而,近年来方言文化的没落,成了我们的一大危机。因为笔者发现,会讲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这无形中威胁了我们这些与方言文化挂钩的传统文化,因为他们不懂活动中在念什么、唱什么;便会觉得无聊、乏味,而与它渐行渐远。在此,笔者希望大家能多用方言跟年轻一辈沟通,也希望乡团组织能够为我们的方言文化作出推广,同时强化社团的凝聚力,凝聚年轻人,避免乡团组织青黄不接而没落的情况发生。此外,也借用本身的能力推广我们这些与方言文化有关的文化,达到共同的成长与生存目标。


古代中国地广人稀,加上历代的天灾、人祸种种原因,许多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,流失了许多的精髓;因此可以说,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份文化得来不易。而今日,面临了以上的种种困境,相信仍会有许许多多的精髓被人们不经意地遗忘。因此,笔者希望藉着本文,唤醒人们对这份文化的认识,避免它的消逝,并且将它永做保存和发扬。此外,笔者撰写本书也为首开先例,为我们客家香花僧的仪式与文化做一套铭文记载,作为发扬与保留客家文化的一个基点。

言尽于此,希望您能仔细的看完整本册子,也希望您能从中学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。因为您的了解与认识,是我们传承这份文化的一份力。

文笔粗糙,敬请见谅。